当地时间 7 月 17 日,柏林莱茵 - 鲁尔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跳水女子双人 10 米台决赛现场,20 岁的南充姑娘卢为与搭档何妍伟以 330.18 分的绝对优势夺冠,为中国代表团拿下本届赛事首金。这枚金牌不仅延续了中国跳水 “梦之队” 的辉煌,更让四川南充这座川北小城再次成为全国焦点 —— 继 2021 年成都大运会曹茂园摘金后,四川运动员连续两届在大运会首金争夺战中 “锁定胜局”。
一、从体操苗子到跳水新星:14 年淬炼铸就 “全能战将”
卢为的体育之路始于 3 岁半。2009 年,南充市青少年儿童业余体校教练陈蓉在幼儿园选拔体操苗子,一眼相中骨骼条件出众的卢为。尽管母亲胡朝珍最初因心疼女儿而婉拒,但陈蓉连续半个月的坚持最终打动了这对农村夫妇。5 岁时,卢为在省体操比赛中展现的柔韧性和协调性,被原四川省跳水队教练看中,由此开启了 “转项传奇”。
2018 年,13 岁的卢为正式入选国家队。同年 5 月,她在国际泳联跳水大奖赛卡尔加里站包揽双人、单人 10 米台冠军,成为国际赛场的 “00 后黑马”。2019 年光州世锦赛,14 岁的她搭档张家齐以 345.24 分摘得双人 10 米台金牌,创下中国队在该项目的 “十连冠” 纪录;次日单人决赛中,她又以 0.3 分之差憾负队友,摘得银牌。截至 2025 年大运会,卢为已手握世锦赛、世界杯、全运会等多项赛事奖牌,成为国家队中罕见的 “全能型选手”—— 从单人、双人到混双,她多次在国际大赛中 “三线作战”,用稳定性和抗压能力证明自己的价值。
二、柏林赛场的 “川渝默契”:半年磨合跳出 “教科书级同步”
此次夺冠的双人组合堪称 “临时搭档”。何妍伟原本专攻单人项目,两人仅用半年时间磨合,便在柏林展现出惊人默契。决赛中,她们的 5 组动作难度系数均为全场最高,尤其是第四跳 “207C(向后翻腾三周半抱膝)”,两人起跳高度、入水角度几乎完全一致,5 位裁判同步分全部给出 8.5 分以上,技术分无一人低于 8 分。
“我们每天在陆上训练馆泡 4 个小时,反复练习动作节奏。” 卢为赛后透露,双人跳水的关键在于 “心理同频”—— 起跳前的一个眼神、入水后的一次击掌,都是她们建立信任的细节。这种默契在决赛最后一跳中尤为关键:当德国组合紧追不舍时,两人站上跳台相视一笑,最终以领先第二名 28 分的优势 “终结悬念”。
得知女儿夺冠的消息,卢为的父母卢克忠、胡朝珍与亲友们在南充顺庆区的老房子里相拥而泣。这栋 40 平米的民房见证了卢为的成长:2019 年世锦赛双人夺冠时,亲友们曾在此欢呼;2022 年全国冠军赛折桂时,父母在这里为她准备庆功宴。如今,卢为的启蒙教练陈蓉依然记得那个 “训练时从不喊累” 的小姑娘 —— 压腿时额头沁满汗珠,却咬着牙说 “再坚持 5 分钟”。
南充市营山县政府已计划在卢为家乡设立 “体育人才培养基地”,将她的成长故事纳入青少年励志教材。“她证明了农村孩子也能通过体育改变命运。” 营山县教体局负责人表示,卢为的成功激励着更多寒门学子投身体育事业。
中国教育部在贺信中特别提到 “拿道德的金牌、风格的金牌、干净的金牌”,这与卢为此次夺冠的技术含金量高度契合。决赛中,她与何妍伟的动作完成分远超对手 —— 双人同步性、水花控制等细节均被裁判组认可,用实力诠释了 “中国跳水的厚度”。
“每次站在跳台上,都像第一次那样紧张,也像第一次那样兴奋。” 卢为在赛后采访中坦言,大运会首金的压力曾让她在赛前夜辗转难眠,但站上跳板的瞬间,“使命感就盖过了所有情绪”。这种心态源于国家队的系统培养:从体能训练到心理辅导,从营养配给到伤病管理,卢为所在的四川跳水队建立了一套 “冠军流水线” 体系,甚至食堂阿姨都能精准把控运动员的饮食配比。
柏林夺冠后,卢为的社交媒体涌入数万条祝福。网友们惊叹于她 “零失误” 的表现,更感慨于她 “从新秀到台柱子” 的蜕变 ——2021 年成都大运会时,她还是初出茅庐的 “00 后小将”;如今,20 岁的她已成为国家队中承上启下的 “老将”,用两届大运会首金证明四川跳水的 “人才厚度”。
“下一站是巴黎奥运会。” 卢为在采访中透露,她正与教练组共同制定新周期计划。尽管面临全红婵、陈芋汐等新生代选手的冲击,但她坚信 “基础不牢,地动山摇”—— 每天陆上训练 3 小时、水上跳台 40 次的高强度训练,让她在年龄增长中依然保持竞技状态。而对于家乡南充,她表示未来将以 “体育推广大使” 身份助力青少年体育发展:“希望更多孩子能像我一样,通过体育看到更广阔的世界。”
卢为的故事,是中国体育 “从小城走乐鱼网下载向世界” 的缩影,更是新时代青年用汗水书写的奋斗诗篇。当柏林的颁奖音乐响起,这位 20 岁的南充姑娘不仅为祖国赢得荣誉,更用行动诠释了 “梦想的力量”—— 只要坚持,再平凡的起点也能通向璀璨的远方。